市場對美國可能對俄羅斯實施新的制裁反應平淡,原因可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制裁威脅存在緩沖期,實際落地存在不確定性
50天期限的緩沖作用
特朗普政府設定50天期限(至8月1日)要求俄烏達成停火協議,否則將對俄羅斯實施約100%的關稅,并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征收500%的二級關稅。這一時間窗口使市場對制裁的直接影響持觀望態度,短期內無需立即調整交易策略。
制裁策略的模糊性與分歧
特朗普本人對制裁效果表示懷疑,稱“不確定法案是否能起作用,以及美國是否需要該法案”,削弱了市場對制裁強度的預期。
美國國會兩黨在制裁細節上存在分歧,例如共和黨內部對法案效力存疑,且特朗普曾要求北約盟國承擔對烏軍事援助費用,進一步分散了制裁的關注度。
二、OPEC+增產加劇供應過剩預期,壓制油價上行空間
增產計劃持續推進
OPEC+為奪回市場份額,自2025年4月起逐步解除減產協議,8月增產54.8萬桶/日,超出市場預期的41.1萬桶/日。若增產持續,全球石油供應量今年和明年將分別增加210萬桶/日和130萬桶/日(IEA預測),遠高于需求增長預期。
供應過剩風險顯現
摩根大通預測,若OPEC+繼續增產,全球石油庫存可能在2026年第一季度增加200萬桶/日,導致油價年底跌至50美元/桶。
盡管夏季駕車旺季和地緣政治風險(如以伊沖突)短期支撐油價,但中長期供需失衡仍是主導邏輯。
三、市場情緒:風險偏好回落,聚焦供需基本面
地緣政治風險溢價消退
俄烏沖突長期化使市場對地緣沖突的敏感度降低,除非沖突顯著升級,否則難以持續推高油價。美國與北約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計劃,已被市場部分消化,且費用由盟國承擔,減輕了美國經濟直接負擔。
全球經濟放緩抑制需求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可能引發貿易戰,削弱全球經濟增速,進而抑制石油需求。IEA下調2025-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期,反映經濟復蘇乏力對油價的壓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