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油價呈現多空交織的震蕩格局,具體分析如下:
一、短期利好因素:需求端支撐與政策慣性
美國傳統消費旺季延續
6-9月為美國夏季出行高峰季,汽油需求顯著提升。EIA數據顯示,美國煉廠開工率已回升至95%左右,汽油裂解價差雖弱于往年但仍維持正值,表明需求存在韌性。盡管新能源替代和需求增長放緩導致旺季汽油需求降至860萬桶/日,但季節性去庫趨勢仍對油價形成底部支撐。
美國關稅政策壓力暫時減弱
特朗普政府對多國加征關稅的舉措曾引發市場對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但近期90天關稅延期期滿后,美國僅對部分貿易伙伴實施更高關稅(如韓國、日本等),未全面升級貿易戰。這一政策調整緩解了市場對原油需求崩塌的極端預期,為油價提供喘息空間。
美國對產油國制裁政策延續
美國對伊朗、俄羅斯、委內瑞拉的制裁持續收緊,限制了這些國家的原油出口能力。盡管近期美伊和談取得一定進展,但伊朗原油出口量仍維持在150萬桶/日-160萬桶/日,遠低于制裁前水平。制裁導致的供應缺口部分抵消了OPEC+增產的影響,對油價形成支撐。
二、短期利空因素:供應過剩與需求疲軟
OPEC+維持增產立場
OPEC+在7月會議上決定8月增產54.8萬桶/日,超出市場預期的41.1萬桶/日,并計劃9月再增產55萬桶/日。若增產計劃全面落實,沙特、俄羅斯等8國將釋放217萬桶/日的原油重返市場,加劇供應過剩壓力。此外,OPEC+成員國補償性減產執行不力(如哈薩克斯坦、伊拉克超產),進一步削弱了減產效果。
地緣局勢較前期緩和
6月以色列與伊朗爆發“十二日戰爭”后,市場擔憂霍爾木茲海峽封鎖導致供應中斷,但隨后地緣緊張局勢緩解,原油流量恢復正常。沙特6月原油出口量環比增加45萬桶/日至633萬桶/日,為一年多以來較高水平,顯示地緣溢價消退后供應端壓力釋放。
全球經濟欠佳抑制需求
美國經濟衰退風險上升:高盛將美國2025年四季度GDP增長預測從1.0%下調至0.5%,摩根大通將經濟衰退概率上調至60%,預計6月可能陷入衰退。經濟下行將直接削弱原油消費能力。
歐洲經濟疲軟:歐元區GDP增長預期從1.1%下調至0.8%,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和國防開支增加進一步打擊企業信心,能源需求前景黯淡。
中國需求增長放緩:盡管中國原油需求仍處于基本達峰后的平穩期,但電動汽車市場滲透率提升(2025年預計達25%)部分抵消了石油消費回升勢頭。
三、市場展望:短期震蕩,中長期承壓
短期(1-3個月):油價或維持65-75美元/桶區間震蕩。消費旺季需求回升、美國關稅政策暫時緩和以及地緣風險溢價消退后的超跌反彈,將限制油價下行空間;但OPEC+增產、全球經濟疲軟和庫存累積壓力將抑制上漲動能。
中長期(6-12個月):若OPEC+持續增產、美國頁巖油產量因油價反彈而回升,且全球經濟衰退預期兌現,油價可能跌破60美元/桶關鍵支撐位,進入下行通道。能源轉型加速(如電動汽車普及、可再生能源發展)將進一步削弱石油需求根基,加劇長期供需失衡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