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布局和結構的現狀 2004年,我國化纖工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總產量達到1424.5萬噸,同比增長20.3%,是近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合成纖維1314.6萬噸,比上年增產20.8%;粘膠纖維%.6萬噸,比上年增產16.1%。
目前,我國的化纖產量已占世界總量的40.1%,分別是居產量世界第二位的臺灣地區和世界第三位的美國的 4.18倍和4.77倍(它們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9.6%和8.4%),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化纖工業大國。 我國化纖工業的產能約為1700萬噸,也占世界總產能的40%以上。化纖工業的布局結構主要集中在東部,其生產能力已經達到1440萬噸,占我國化纖總產能的90%;中部只有128萬噸,占8%;西部僅有32萬噸,不足2%。在東部,產能又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這兩個化纖工業大省。
在品種結構方面,我國的化纖產品以合成纖維為主,占總產量的92.24%,粘膠纖維僅占7.76%。在合成纖維中,又以滌綸纖維為主要品種,其產量占合成纖維的86.6%,其余的錦綸纖維、晴綸纖維、丙綸纖維和維綸纖維分別只占5.1%、5%、2.1%和0.26%。這與紡織工業的需求結構基本一致。
在規模結構方面,年產5萬噸以上的企業,從2003年的63家增加到80家,但5萬噸以下的企業仍有240多家,占產能的比重約30%。20萬噸以上的企業僅18家,合計產能約占40%,其平均產能也提高到40萬噸/年。 二、存在的問題
1.面臨供給和需求兩種約束。由于國際石油價格猛漲,化纖工業的上游原料價格開始不斷走高,特別是聚酯的原料,受到國際市場的供給和價格的制約。在下游的制造方面,由于棉花豐收,對化纖的需求增長開始放慢,產能開始出現過剩。
2.主要原料聚酯的產能增長過快過猛。2001—2004年,新增聚酯產能近1100萬噸,增幅接近翻兩番。預計2005年底,國內聚酯總產能可達到2212萬噸,嚴重超過實際需求。
聚酯原料PTA/MEG國內供應嚴重短缺,只能依賴進口。2005年,聚酯平均產能1930萬噸,若按74%平均負荷運行,需消耗PTA 1230萬噸左右,進口近700萬噸;需消耗MEG 480萬噸左右,進口近360萬噸。
在聚酯產能增長過快的同時,下游織機開機率全年平均只有62%,較 2003年下降了12.8個百分點。下游企業對聚酯纖維加工能力僅約1200萬噸,實際消耗國產聚酯約1000萬噸(去除再生聚酯纖維量約120余萬噸,凈進口聚酯纖維約55萬噸),加上非纖聚酯國內所能消耗的聚酯量共約1150萬噸,因此至少有450余萬噸的產能過剩。
由于下游織造消化能力有限,2004年的平均聚酯綜合負荷下降了5個百分點,僅在78%左右,其中小聚酯因生產常規切片浪費大、成本高、質量差,已大部分轉產差別化切片,開工率一直在25%左右。
3.企業達不到規模經濟要求。以滌綸為例,年產5萬噸以下的企業有240余家,占75%,僅占產能的30%,20萬噸以上的只有18家,僅占5.6%,產能占全國的40%。4.區域布局過分集中在江浙兩省。主要化纖產品的產能和產量 70%以上集中在浙江和江蘇,其他地區只有零星的分布,特別是原料產地應有的優勢不能發揮作用,不利于中西部發展化纖工業和紡織工業。
三、對策建議
1.提高我國聚酯原料自給率。原料的嚴重短缺已成為我國化纖工業運行和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合成纖維主要原料的進口依存度平均高達60%,其中聚酯原料MEG高達到77.7%,錦綸原料CPL也在65%以上,2004年PTA的進口依存度也在56.4%。
目前,我國的PTA/MEG裝置建設,明顯跟不上聚酯產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國家可考慮適當放寬項目的審批,以便更多的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化纖原料工業,從根本上解決原料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
2.適當調整聚酯原料進口關稅,減輕聚酯工廠成本 |